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,汶川特大地震撕裂山河,龙溪乡直台村家园尽毁。2009年5月3日,434名村民含泪告别故土,整村迁至邛崃鲁川过渡安置小区。2009年9月24日,整村入住邛崃油榨乡直台新村。如今,16年过去,直台子孙以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坚韧,在异乡筑起一座“云朵上的羌寨”,书写着汶川地震2.0时代的新生篇章。
根在龙溪,恩记全国
直台村人从未忘记来路。村口“他乡·故乡”展厅里,迁徙老照片与羌族口传史诗共同诉说着跨越时空的乡愁。村民们将故乡命名为“直台村”,却将新村文化广场命名为“感恩广场”——为铭记党和全国人民的援建之恩,他们甚至将蒿坪村改名“感恩村”。每年清明,羌笛声绕梁,既祭奠地震逝者与抗震英烈,也致敬为异地安置倾注心血的建设者。一位老人动情道:“你们来,我们就像见到娘家亲人!”
从废墟到桃源:安居乐业的蜕变
如今的直台村,白墙青瓦的羌式小楼依山而建,太阳能路灯照亮油滑的村道,天然气管道通户入室。村民人均收入从搬迁初的数千元增至2022年的2.41万元,增长近10倍。这背后是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产业升华:高山蓝莓园、茶山与冷竹笋基地通过合作社统销,羌绣工坊的绣娘足不出户月入千元;更不必说“跳沙朗、喝咂酒、住羌家”的文旅融合模式,2022年吸引游客创造160余万元旅游收入。
羌魂新传:文化生根与民族共融
尽管生活已与现代接轨——适龄儿童100%就近入学,大专以上学历者较迁前增39倍——但羌文化反而在异乡焕发新生。羌碉、沙朗广场、尔玛博物馆矗立村中,非遗工作室定期传习羌绣技艺;羌族村民与当地汉族通婚、结“干亲家”,共跳《夯出幸福来》舞蹈,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。正如村民所言:“我们搬离了故土,却让羌族文化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扎了根。”
直台村的故事,是一部用感恩与奋斗写就的史诗。它告慰逝者:生命会在希望中延续;它致敬英烈:奉献终将结出硕果;它更向世界证明:只要人心向暖,何处不能成为吾乡?